編譯 / 林雅容
世界鯨豚聯盟(World Cetacean Alliance)近來發起了「鯨豚文化遺產地(Whale Heritage Site)」的招募行動,希望登錄全球人類與鯨豚和諧共存,甚至互利共生,並衍生出豐富海洋底蘊與文化之永續賞鯨地。
台灣的賞鯨活動從一九九七年起蓬勃發展,雖然二十年來在行船方式、解說教育等方面有正面的進步,但觀光式的旅遊較難讓嘗鮮過的遊客再度回鍋上船。展望下一個賞鯨二十年,台灣在促進鯨豚福祉和連結社區發展等面向仍有極大的發展空間,若能加深賞鯨旅遊的厚度與廣度,讓鯨豚成為需要深度體驗的在地文化,而不僅僅是海上驚鴻一瞥的淺薄印象,才是台灣賞鯨旅遊的永續之道。而世界鯨豚聯盟在招募鯨豚文化遺產地的過程中所列出之標準,正好可作為我們朝向永續賞鯨發展之參考。
鯨豚文化遺產地選拔行動之背景
鯨豚與人類的互動其實已有上千年歷史,鯨豚的影像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出現在許多史前人類所刻劃的壁畫之中。世界上許多地方,鯨豚也經常以神祇、保護者、引導者等種種形象為人們傳頌於各種神話、傳說,甚至真實故事之中。直到今日,人們仍然持續為鯨豚所深深好奇與著迷,每年都有成千上百的相關研究與故事發表,民眾支持保育行動,也熱烈參與賞鯨活動。
然而,十二世紀開始的捕鯨工業迅速擴展到世界五大洋,在短時間內大幅降低了許多鯨豚族群的數量,其中幾種大型鯨族群至今仍然尚未恢復過來,且某些國家依舊持續進行工業化捕鯨,鯨豚滅絕的威脅依舊存在。
所幸從一九六零年代起,人們看待海洋的眼光開始改變,針對野外和圈養鯨豚的研究越來越多,揭露出鯨豚如何學習、如何合作,甚至如何表達情緒。於是一九七零至一九八零年代,鯨豚保育意識逐漸提高,民眾希望在野生棲地欣賞牠們的需求也隨之大增。
賞鯨旅遊,也就是在鯨豚的自然棲地觀察與欣賞牠們,是從一九五零年代的美國發展起來的,至今已成為全球極具價值的旅遊活動。賞鯨活動不但可提供許多科學研究的資料,是成千上萬遊客學習海洋保育的教育平台,也能為在地社區創造工作機會與收入來源。因此,負責任的賞鯨活動已被視為是比觀賞圈養鯨豚更為道德的選擇。
鯨豚文化遺產地之選拔準則
鯨豚文化遺產地的選拔聚焦在人們如何保育與人共存的鯨豚,宣揚鯨豚文化,並因而獲益。每處鯨豚文化遺產地都有符合其在地脈絡,包含地理文化、經濟政治等的獨特意義,來滿足選拔準則的嚴苛要求。賞鯨地需要考量在地鯨豚族群的所有相關資料,如生態、數量、棲地、行為、保育狀況和動物福利等等,才有機會獲得鯨豚文化遺產地的候選資格。
鯨豚文化遺產地之選拔標準說明如下:
一、鼓勵人與鯨豚相互尊重的共存關係
鯨豚文化遺產地發展、且持續地尋求改善一負責任的架構,來管理人與鯨豚的共存關係。
1.1與人鯨互動相關之法條和/或規範不但支持該地發展為全球的最佳實踐,而且兼顧在地適用性。法條和/或規範需由所有關鍵的權益關係人共同發展,定期審查,並與相關民眾清楚溝通。
1.2法條和/或規範需至少由兩個專責機構監督,一可為諮詢單位,但另一機構需是有權採取有效行動的政府專責單位。對於任何違規行為都要有明確的處理流程,包含因違規而必須承擔的後果。
1.3船長、船員、解說員、岸上員工和其他權益關係人需接受定期訓練,確定人鯨互動的主要人物並維持負責任的互動標準。
1.4需有管理並限制人鯨互動之許可的認證系統,此系統奠基於可得的最佳在地研究,也要涵蓋定期評估與重新申請。
1.5需有鼓勵持續降低任何與賞鯨相關的環境衝擊之機制。
二、宣揚鯨豚文化
鯨豚文化遺產地需宣揚鯨豚與人之間緊密的文化關連。
2.1透過歷史上或現今珍視自然棲地中活生生鯨豚的行動,讓野生鯨豚呈現於文化中。
2.2每年舉辦鯨豚相關之慶典、儀式、會議或其他活動,鼓勵民眾對鯨豚之自豪感、相關歷史、文化遺產和永續發展之意識。
2.3創造鯨豚相關之藝術工作,包含音樂、舞蹈、戲劇;以及以文字和口述流傳下來的視覺藝術和文學。
三、環境、社會與經濟之永續性
鯨豚文化遺產地尋求在自然環境、遊客期待、在地需求與企業經營之間,達成環境上、社會上和經濟上之永續平衡。
達成此平衡的最好方式是政府、私人單位、在地社區和其他相關團體等權益關係人彼此合作,將有效的政策與作法納入鯨豚文化遺產地和該旅遊地更廣泛的觀光產業永續管理中。
3.1經濟永續:建立永續的營生方式,創造工作機會與利潤,提出保育鯨豚衍生經濟價值的明確示範。此目標可直接達成(透過賞鯨活動、導覽解說,研究和保育等),亦可間接達成(透過與鯨豚觀光業相關產業之工作機會,如藝術慶典、展覽和其他文化活動),但需涵蓋工作上的平衡(例如理想上不該過於低薪,或太多非正式工作。)
3.2社會永續:在地社區是鯨豚文化遺產地的關鍵權益關係人,藉由:
3.2.1給予在關鍵階段參與決策的機會。
3.2.2透過報導、社群媒體或其他方式,社區會被知會關於鯨豚文化遺產地候選資格及其背後之原因。
3.2.3參與鯨豚文化遺產地場域之準備與維護。
3.2.4致力於推廣鯨豚文化遺產,以及鯨豚文化遺產相關之教育與社區延伸活動。
3.3環境永續:需維護甚至加強鯨豚文化遺產地的海洋、陸域生態系之保育,以支持茁壯成長的野生鯨豚族群。
3.3.1需確認威脅主要鯨豚棲地之相關因素,並在在地權益關係人的掌握之下,發展處理這些衝擊的行動方案。
3.3.2需要執行能提昇整體環境永續性之系列措施。
3.4永續旅遊地管理:需支持上述標準的達成,並確保持續改善與維持鯨豚文化遺產的長期永續性。在地負責旅遊管理者應當確保有效且持續改善永續性之流程。證實可用的工具包含:
- 歐洲永續旅遊指標系統(The European Sustainable Tourism Indicator System, ETIS),由歐盟執委會發展。
- 全球永續旅遊推動聯盟給旅遊地的準則(The Global Sustainable Tourism
Council’s Criteria for Destinations, GSTC C-D)。
- 或另一全球永續旅遊聯盟認可的旅遊地管理或認證計畫
四、研究、教育和意識
成為鯨豚文化遺產之地區必須承諾持續發展與改善相關研究、教育和意識。
4.1人鯨互動相關之公司和團體需整合以保育為導向的科學及研究計畫。
4.2以保育為基礎的鯨豚研究和政策必須展示於當地。
4.3需在在地社區執行聚焦於鯨豚的教育計畫。
4.4展示受益於海洋環境的在地永續行動。
鯨豚文化遺產地選拔行動之益處
藉由實踐鯨豚文化遺產地之選拔準則,賞鯨地在環境、經濟和社會方便都會獲得許多好處,分述如下:
環境方面:
1.
改善動物福祉:鼓勵合宜且負責任的觀賞方式,減少對鯨豚的衝擊。
2.
保育鯨豚:國際認同將支持未來保育鯨豚所需之財務、法律及政治上的協助。
3.
保育海洋:提昇在地社區和遊客在海洋保育方面之意識。
4.
提高生物多樣性:協助保護鯨豚及其他生物之繁殖、覓食、遷徙等關鍵棲地。
5.
共享國際經驗:鼓勵鯨豚文化遺產之間的資訊共享,包含知識、學習與最佳行動,提昇全球賞鯨品質。
6.
促進科學應用:鼓勵發展並強化海洋使用者和教育研究者之間的溝通,以建立以科學為基礎的海洋資源管理。
社會方面:
1.
推廣環境教育:推廣負責任的賞鯨旅遊提供最好的機會,啟發、教育在地民眾與遊客珍視海洋環境的重要性。
2.
改善在地社區的凝聚力與對永續性的興趣:鼓勵對海洋自然遺產的擁有感與自豪,並進一步發展人與鯨豚、海洋之間的文化關連。
3.
發展其他謀生之道:加強永續觀光,提供社區其他的謀生之道,以減少對漁業的依賴。
4.
加強因應氣候變遷之韌性:為依賴海洋資源維生的社群增加其他的謀生之道,加強濱海社區的韌性以面對氣候變遷所導致的種種變動。
經濟方面:
1.
增加遊客人數:成為負責任的賞鯨地將獲得更多的國際目光。
2.
提高收入並改善生活:對於逐漸邊緣化的濱海與漁業社區至關重要。
3.
增加補助機會:可吸引國際/在地發展、環境或社區相關領域的投資。
4.
支持創造堅強的夥伴關係(公私部門):鯨豚文化遺產需要與政府、觀光部門和非營利組織建立夥伴關係,以達成保育和永續目標,如此的共同合作將會提供更強韌且具競爭性的觀光。
5.
支持並提升現有的觀光活動:鯨豚文化遺產和改善的海洋資源管理對於其他社群如漁業和潛水業都會有正面的影響。
6.
建立能力:能夠擴展旅遊業的能力、知識和經驗,特別是在永續性、協力合作、品質管控和策略性規劃等方面。
鯨豚文化遺產地選拔行動之期許
透過選拔鯨豚文化遺產的行動,世界鯨豚聯盟希望能尋找出具有下列特質的賞鯨地:
1.
維持優質且負責任的賞鯨旅遊。
2.
藉由藝術、音樂、科學、教育及活動促進社區參與,宣揚鯨豚文化。
3.
脫穎而出者,會透過推廣與行銷增加遊客人數與觀光收入,以永續管理海洋資源,並宣揚在地歷史、環境與文化認同。
另外,鯨豚文化遺產亦可輔助其他的相關國際網絡,例如世界文化遺產地(World
Heritage Site)和重要海洋哺乳動物區域(Important Marine Mammal Areas)。藉由與這些網絡的管理單位合作,希望可以協助、支持並加強了鯨豚保育與永續旅遊的推廣工作。
在妥善與完整的準則規劃之下,鯨豚文化遺產期許能扮演重要角色,明確地辨別人與鯨豚得以共存的永續賞鯨地,並促進全球永續賞鯨旅遊的發展。台灣亦能參考其中對於永續賞鯨旅遊的經營方向,在發展賞鯨業的經濟利潤之外,也能保育鯨豚生態、豐厚賞鯨旅遊,更創造出屬於海島台灣的新海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