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鱗藝術家~貝殼
撰文 / 林雅容
說到魚鱗、魚骨,你會想到什麼呢?小販處理魚時的滿地白屑?還是吃魚時鯁刺在喉的不舒服?一般來說,人們並不會特別注意魚鱗和魚刺,那是品嚐美味魚鮮時需要撿挑的小垃圾,是生活中滿足口腹之慾時偶爾遭遇的小小不方便。
然而,總是有慧眼獨具的人有能力發掘出這些小東西的美麗,透過耐心與創意,讓魚鱗和魚骨幻化成生活中別出心裁的特色妝點,展現上天賦予大自然的天生美麗。貝殼,就是這位擁有慧黠眼光與心思的海洋設計師。
自學的魚藝術家與科學家
走進貝殼位於台東市的工作室,漂流木、浮球、魚網,各種魚鱗魚骨的創作和海魚的圖像,滿屋子的海洋元素讓我不住驚嘆起來。忍著想把每一樣都拿起來細細欣賞的衝動,我和貝殼聊起了她與魚的愛戀故事。
談起海洋和魚就滔滔不絕的貝殼是台東媳婦,公公是討海人,先生則是往返綠島的船長,一整個就是海洋世家。「不過我以前,只認得吳郭魚!」貝殼爽朗地大笑說。婚前,貝殼對於海砂和貝殼懷有憧憬,蒐集了滿屋子世界各地的海砂和各式各樣的貝殼;婚後,討海的公公進一步開啟了貝殼對海洋的熱情,隨著公公四處拜訪魚市場,好奇與好學的貝殼開始認識東海岸多樣繽紛的魚種。見到魚販宰魚剔下的魚鱗,喜愛創作的貝殼突然覺得,或許魚鱗也是好素材?
「我嘗試的第一種魚是長尾濱鯛,」貝殼回憶道,「我整整作了五年的研發。」在開始創作之前,魚鱗需要先處理,流程包含浸泡、清洗和重壓。貝殼說,一般坊間的魚鱗飾品通常都會使用小蘇打粉浸泡,清洗較快,但化學處理過的魚鱗容易變質。因此,她只用淡水浸泡,費時長,卻能保留魚鱗原有的特色。貝殼也不剪裁,完全依著魚鱗的特性來創作,她希望能維持這些魚鱗最原始的樣貌,呈現其最真實的美麗。
貝殼最喜歡的作品,由亞馬遜河巨骨蛇魚的魚鱗,加上旗魚骨、河豚骨及雲母貝做成。
貝殼對海洋的熱切心意,讓她不是單單只是為了創作而創作,而是為了展現海洋生命美麗的多樣性。例如長尾濱鯛的鱗精緻優美,完整的小巧魚鱗所製成的花朵,就與鸚哥的高雅大器各有不同的美,呈現正如此兩魚種截然互異的氣質。
左方的高雅的紫色花朵是鸚哥魚鱗製成,右方小巧的白色與藍色花朵則是使用長尾濱鯛的魚鱗。
貝殼試驗的第二種素材是旗魚骨,旗魚骨更是珍貴,除了身為海洋生態系頂端掠食者的旗魚數量比長尾濱鯛或鸚哥少之外,每一尾旗魚更只有魚鰭最硬的第三支骨頭(也是用來檢測旗魚年齡的骨頭)可用。這支骨頭需要先在海水裡泡上14天,藉由生物作用去除掉骨頭上的殘肉,再陰乾半年,方可製作髮簪。「半年!這麼久!」我驚呼,貝殼說:「一開始我只陰乾三個 月,但朋友放了一陣子之後,發現髮簪開始泛黃。我發現,如果常常使用盤髮,頭髮會抑制髮簪出油,但若只是放著欣賞就會泛黃。因此,後來我至少都陰乾半 年。」
貝殼陰乾試驗中的各式魚鱗、魚骨。
聽著貝殼侃侃而談她的試驗與創作,我發現這九年的摸索已經讓 她成為另類的魚專家。雖然貝殼總戲稱自己在「撿骨」,但她「撿骨」後知道如何處理能保留魚鱗、魚骨的原始特徵,並延長保存時間;也能大略估計多少體重的 魚,魚鱗、鰓蓋或魚骨的大小約是多少,適不適合作素材。例如長尾濱鯛至少要七、八公斤,魚鱗才夠大,製作而成的花朵才會綻放。貝殼甚至開始建立魚骨資料 庫,蒐集各種魚鱗、魚骨、鰓蓋、耳石及牙齒,一罐罐裝著各式魚鱗魚骨擺在架上,有大有小,圓弧的、細長的,都清楚地標上魚種和體重。貝殼說,建立資料庫只 是為了她創作選魚的參考,但是我覺得這也是海洋研究的一部分,假以時日,或許也能提供更多東海岸魚類生理與生態的資訊。
整齊排列、清楚標示的魚鱗魚骨資料庫。
另類、草根的海洋保育
從一個只認得吳郭魚的女孩,到今日蒐集滿屋子魚鱗魚骨的創作者,貝殼有怎樣的心路歷程呢?
「哈哈,我對魚越來越講究了,我只吃海魚,不吃養殖魚。」貝殼笑說,「我也越來越覺得魚很漂亮,會想去了解,為什麼牠的魚鱗長這樣,牙齒長那樣?」
愛屋及屋,貝殼也非常關注海洋,尤其住在海岸線最長、最美的台東,她不但投身最能親近海洋的潛水,經常沒入水中欣賞海洋生物,為牠們留下倩影,更積極參與海洋保育活動,曾義務擔任了四年杉原海岸保育區的導覽訓練員,目前也依舊是東沙國家公園的保育志工。
「我潛水這麼多年,發現近年來魚少了很多,大魚也變少了。有沒有保育真的有差。有保護,魚就多;魚一多,其他生物也多。」談及所參與的保育工作,貝殼提到。
雖然貝殼開玩笑說,潛水時魚看到她都會害怕走避,因為她身上散發出濃濃「殺氣」。然而,我倒覺得大喇喇的貝殼是渾身充滿著愛, 她潛水卻不打魚,吃魚用魚也秉持著不抓幼魚(幼貝),交配和產卵期也不使用的原則。貝殼在展示、販售飾品的同時也都會機會教育,她的「藍珊瑚工作室」的攤 位上,總掛著手工製的精美吊牌,吊牌展示許多魚鱗魚骨,附上了圖片標上魚種,並仔細地寫著棲地或習性。出售的作品也都會附上一張魚的「身分證」,讓購買者 認識裝飾在她髮上或耳上的美麗生物。貝殼說,她的保育是從交心做起,進入對方的生活,再慢慢地「感化」。
藍珊瑚工作室攤位上的魚鱗介紹,魚鱗的形態與樣貌真是多樣又美麗啊!
除了魚鱗魚骨,貝殼也蒐集很多海洋廢棄物如玻璃罐、浮球和魚網。她會巧用魚網製包包,浮球製作燈具,玻璃罐成為小小的展示櫃,每一樣都令人驚艷、愛不釋手。對她來說,這些都不是垃圾,而是海洋洗禮過、充滿濃濃海味的璞玉,只待她巧手改造。
貝殼蒐集了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浮球。
誰能想到小小的魚鱗魚骨,竟然能幻化為美麗飾品,還因此讓更多人了解魚,親近海洋呢?沒有在學術上學習海洋知識的貝殼,因為鑽 研魚鱗魚骨的創作,反而獲得更豐富更踏實的海洋生態知識,並重新賦予這些微不足道的海洋廢棄物不同凡響的新生命。對我來說,貝殼是這個島上真正的海人哪!
|
2015年8月24日 星期一
我看見海中不為人知的美麗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