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林雅容
某個寒冬的晚上,一張受傷海豚的照片突然跳出在螢幕上。深可見骨、只剩皮肉相連,尾鰭幾乎斷裂的畫面,讓我瞬時瑟縮了一下,「啊,多麼疼痛的傷口哪!」而牠,在每次擺動尾鰭的劇痛之下,卻仍得不停地來回移動、覓食!
那是一隻香港的中華白海豚,嚴重的傷勢讓保育單位決議帶牠上岸救援,牠被取名為「HOPE希望」。
救與不救的兩難
中華白海豚(台灣) |
HOPE約是一個多月前在香港大嶼山一帶海域被發現的,牠的背上至少有四道橫向切過的傷痕,而尾部更是被割了深深一刀,除了深可見骨,傷口也出現感染。由於如此嚴重的傷勢在自然環境中難以自癒,需不需要將HOPE捕抓上岸治療,在香港引起了一番激烈論戰。
「海豚不能不游動,這樣的傷口每動一下都痛,牠正在承受莫大的痛楚!」
「尾鰭的傷勢讓海豚無法順利游動覓食,長久下去牠會餓死。」
「尾鰭的傷勢讓海豚無法順利游動覓食,長久下去牠會餓死。」
惻隱之心人人皆有,民眾見相關單位遲遲未採取行動,不禁紛紛提出質疑。類似如此「救與不救」的爭議,其實每每鯨豚遇難時都會出現。我閱讀著雙方的意見,回憶起十一年前淡水河裡的三隻糙齒海豚。
2004年二月,一樣是冷冷的冬日,三隻糙齒海豚被目擊出現在淡水河關渡附近水域。海豚游入淡水水域並非沒有前例,但多半能自行離開,因此,當中華鯨豚協會初步判定牠們健康無虞,只是迷航,與HOPE之例一樣,協會只持續進行觀察,並未採取任何行動。然而,數個禮拜過去了,海豚卻更深入大稻埕,絲毫沒有回頭的跡象。由於缺乏足夠的食物,牠們逐漸削瘦,且長時間處在淡水,海豚的皮膚也開始出現病徵。於是,積極捕捉營救的聲音出現了。
十年過去了,今日當我又認識HOPE,我瞭解了這些問題並沒有正確答案。
淡水河裡捕捉上岸的糙齒海豚 |
「捕捉海豚是一種選擇,」中華鯨豚協會的李文達獸醫師說,「每一次的狀況都不一樣。但是,捉海豚前一定要有個認知,就是捉得到的,很可能都是救不活的。」
海豚是野生動物,健康的野生動物很難捕捉,更不用說是海裡游速快、潛水深的海豚。「健康的海豚,船一靠近,牠一潛水,你就找不到了。」李文達獸醫師以去年基隆港迷途的小抹香鯨為例,「最好的處理方式就是全部船隻都不移動,直到鯨豚自行游出港區。」
而捕捉得到的鯨豚,通常是受傷或生病嚴重,活動力下降的,這樣的動物即使捕捉上岸,也很難救得活。那麼到底救,還是不救呢?其實,每次的鯨豚救傷都要個案討論,考量動物狀況、救援需求和後續影響等等,去思考人為介入的合理性,並拿捏一個最好的時間點,如此的救援才有意義。
二月六日,在香港政府與保育團體所組成的「鯨豚擱淺行動組」的努力之下,HOPE終於被捕捉上岸,並進行病傷救護與身體檢查。HOPE的健康狀況很不理想,全身傷口皆遭受感染,尾部切口連脊椎骨都已斷裂,實在很難想像牠在污染海水中游泳和潛水時所必須忍受的劇痛。
四天後,HOPE的情況急遽惡化,牠無法維持自己的體溫,無法平衡,無法察覺周遭環境,並持續失去體重。在多方考量和討論之後,香港決定以安樂死的方式,讓HOPE 無痛地失去意識、離開。
一次又一次的警醒
HOPE離開,這個故事、這次救援,結束了嗎?HOPE之前,香港就有很多擱淺的白海豚,之後,我相信仍然會有。台灣也是。
台灣的中華白海豚與香港的白海豚是不同族群,彼此間沒有交流。台灣的白海豚族群目前大約是70~80隻,已被列為瀕危族群,比起含括珠江口到香港海域仍有一兩千隻的香港白海豚,處境更是險峻。
「台灣的白海豚年輕個體較多,常常看到媽媽帶著小孩。」台大鯨豚研究室的余欣怡說。聽到常見幼豚,我心理一陣雀躍,所以台灣白海豚有很多的下一代?復育有望?
「其實並不是,有研究指出,長壽的海洋動物譬如鯨豚,在族群受威脅的時候,生育年齡會提早,雖然台灣海域的中華白海豚目前沒有辦法證實是否如此,但看到年輕個體開始生育很難樂觀看待。加上實驗室同仁觀察到這幾年媽媽帶幼豚數量的比例一直下降,處境實在堪憂。」余欣怡說。
中華白海豚生存棲地非常接近人類活動 |
中 華白海豚多棲息於淺水海域,像是台灣西岸、香港沿海和珠江口,而這些海域卻也是人類活動頻繁的地區,因此台灣和香港白海豚的生存威脅很類似,主要是與人類 的漁獲競爭、海洋污染、棲地破壞與船隻撞擊。些微的差異在於香港有許多高速渡輪,因此海豚常因為撞擊而受傷、擱淺,船隻撞擊也疑似是HOPE受傷的原因。台灣的白海豚則少遭遇船隻撞擊,面臨的壓力主要是來自海洋環境的改變,其中最嚴重的就是造成白海豚棲地的品質下降。
「因 為沒有食物,所以台灣的白海豚很瘦。」余欣怡說。沒有食物的原因很多,除了魚類資源過度捕撈的直接原因,西岸工業區、都會區所排放的汙染,河川上游攔沙 壩、海岸防波堤造成漂沙減少,都間接惡化了沿海的生態環境。而海洋污染也包含垃圾,不只中華白海豚,許多擱淺的鯨豚胃中都常見塑膠碎片,或身上有廢棄魚網 纏繞受傷的痕跡。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隻背鰭嚴重畸形,像是長了大肉芽的白海豚,我並沒有親眼見過牠,那只是一張照片。但牠告訴我,擱淺上岸的海豚不是牠病了傷了,而是海洋病了傷了。牠只是冰山一角。」李文達獸醫說。
只是白海豚的生存危機?
記 得數年前拜訪台中港,我興沖沖地想要了解家鄉海邊的漁獲,希望購買些在地捕撈的海鮮。進了漁獲市場東晃西晃,架上的海鮮五顏六色、生猛新鮮,但看起來都不 太像是西海岸生態會有的種類。於是我問了一位在市場裡工作的朋友,他帶著我到某一攤,指著地上兩個圓形的竹簍,裡面裝了十來隻銀色小魚,差不多就我巴掌大 小。
「就這樣?」我心裡一陣震驚。或許那一天漁況不好,或許那一天沒有幾艘船出海,或許我只是去的不是時候,但從當天開始,我彷彿親眼見到西部沿海生態的崩潰。
食 物鏈頂端的動物,一直是該生態系是否健康的指標,像是鯊魚、海豚。中華白海豚的族群繁盛健康,代表西部的沿海生態充滿生命力;中華白海豚營養不良,因污染 而傷病,表示西部的沿海環境惡化嚴重,岌岌可危。而海洋容納百川,海洋環境的所有,都是來自於陸地,來自你我周遭的環境。白海豚身上會累積重金屬、汞、多 氯聯苯等工廠排放的污染物,這些污染物都是從陸地上沖刷入海的,除了陸域的環境污染會影響人類健康,也會透過食用海鮮回到我們身上。以多氯聯苯為例,根據 台大醫院的研究,人類體內多氯聯苯的最大來源,就是食用水生動物(註二)。
「海豚所面臨的問題,最終也會成為人類需要面臨的問題。」李文達獸醫說,「白海豚的命運和我們是緊密相連的。」
「請關心我們的西海岸環境。」余欣怡說。她認為,或許海洋污染、棲地破壞等大環境議題需要靠國家政策與學術研究來處理,但一般民眾的關心也是推動改變的最大力量。
還記得讓白海豚受到矚目的國光石化開發案嗎?因為風起雲湧的保育運動和排山倒海的反對民意,成功地拖延了國光石化,最後無疾而終,保護了白海豚、保護了大城溼地,也保護了大城居民的健康。
我們不是沒有力量,我們只是要說出口而已。
註一:所謂緊迫,就是動物在遭受環境中緊迫因子衝擊下,身體機能所做出的一切反擊反應,例如捕捉後肌病,造成橫紋肌壞死,嚴重者會死亡。
註二:戴奧辛對人體疾病的影響,摘自台大醫院健康電子報第21期(http://health.ntuh.gov.tw/health/new/6244.htm)。
註二:戴奧辛對人體疾病的影響,摘自台大醫院健康電子報第21期(http://health.ntuh.gov.tw/health/new/6244.htm)。
延伸閱讀:
- 淡水河迷途糙齒海豚記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Xbz2wFHTqU
- 健康野放=救援成功?談鯨豚救傷保育之道 http://e-info.org.tw/node/24315
- 再見,Propper!一隻中華白海豚之死 http://www.ngtaiwan.com/8438
- 又死了一隻中華白海豚 http://e-info.org.tw/node/10220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