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張豈銘(中華鯨豚協會副秘書長)
圈養在中國中科院海生所的長江江豚。
|
簡毓群導演正在拍攝江豚的紀錄片,一路從台灣拍到大陸。 這次他申請進入湖北長江天鵝洲白鱀豚自然保護區拍攝江豚的移地復 育的狀況,機會難得,便與他同行, 一同前往探究長江江豚的保育現況。
從台灣出發,我們先飛到香港轉機到武漢,然後再坐四、 五個小時的車,整整花了一天, 才抵達位於仙桃市的天鵝洲自然保護區。
生活在淡水中的海豚們
原先生活在海洋中某些種類的海豚為了求生,重返大陸, 進入淡水河流中討生活。 目前生活在淡水中的海豚有分布在亞馬遜河流域的亞馬遜江豚( boto,Inia geoffrensis)、長江中的白鱀豚(Lipotes vexillifer)和長江江豚(Neophocaena phocaenoides);分布在印度恆河的恆河豚( Ganges River dolphin,Platanista gangetica gangetica)和印度河的印河豚(Indus River Dolphin,Platanista gangetica minor);以及柬埔寨湄公河的伊河豚(Irrawaddy dolphin,Orcaella brevirostris); 以及2014年最新被發現的巴西阿拉瓜亞河域的阿拉瓜亞河豚(O rcaella brevirostris)。
已經滅絕的白鱀豚標本。
|
由於我們人類對於河川高度的開發與利用, 使得這些生活在淡水流域中的海豚,全都面臨類似的威脅, 水利設施的興建、汙染、漁業及航運等諸多人類活動, 破壞了牠們的棲地。其中長江的白鱀豚已於2007年被宣布「 功能性滅絕」, 而其他幾種淡水豚也都被列入IUCN的瀕危物種名錄中的易危( Vulnerable, VU)或瀕危(Endangered, EN)甚至到極度瀕危(Critically Endangered, CR)的等級。
生活在長江的鯨豚
亞洲的第一大河長江,孕育了兩種鯨豚,白鱀豚和長江江豚。 目前白鱀豚已經滅絕了,而長江江豚是唯一生活在淡水中的鼠海豚, 牠有兩個夥伴生活在海中,窄脊型的東亞江豚和寬脊型的印太江豚, 而這兩種在台灣海峽都可以發現牠們。
根據2012年的調查,長江江豚的數量已經低於一千頭, 在IUCN瀕危物種名錄中的受威脅等級由原先的「易危(VU)」 ,提升至「極度瀕危(CR)」。 中國也於最近將其保育等級提升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與貓熊同一等級,顯示中國政府極為重視長江江豚, 因而提升其保護地位,並加強相關保護措施與法律定位, 避免長江江豚重蹈白鱀豚絕種的困境。
保育員以魚餵食箱網內的江豚家庭。
|
天鵝洲白鱀豚自然保護區
第二天,我們拜訪了天鵝洲白鱀豚自然保護區, 之前這裡主要規劃來保育白鱀豚,但如今白鱀豚已經絕種了, 目前保育的是一樣面臨絕種壓力的長江江豚。保護區的保育人員帶我 們參觀了箱網中的三隻江豚,牠們是兩大一小的家庭, 保育人員餵食牠們吃魚。之後我們也乘船在保護圈裡繞了一圈, 也發現了在此段河道裡自由悠游的江豚。雖然只有驚鴻一瞥, 但看到活蹦亂跳的江豚,而非今年一直以來擱淺死亡的動物, 我心中有點感動。
中國除了於長江幹流建立江豚的原地保護區外, 也另外選擇與原棲地類似的環境建立移地保護區, 天鵝洲白鱀豚自然保護區就是其中一處。 天鵝洲自然保護區是將近五十年前,長江自然截彎取直的舊河道, 呈現牛軛形的半封閉的水域。1990年, 五頭長江江豚被引入試養,1992年保護區正式成立,剛成立時, 當地漁民都受到輔導上岸轉型成農民,因此保護區內全面禁漁, 避免長江江豚因漁撈作業而有傷亡。
天鵝洲是長江自然截彎取直的江湖保護區。
|
當初僅有五頭的長江江豚,如今已成長為六十多頭, 並與其他保護區的江豚進行交流,確保基因的多樣性。 如果未來長江棲地持續惡化,遷地保護將作為保種的重要手段之一。 2008年初,天鵝洲遭受冰凍災害, 有兩頭受傷的江豚被移入箱網照護,身體復癒後因研究及教育考量, 沒有進行野放,2016年更產下一頭小江豚,至今已滿歲, 一家三口依舊生活於保護區的箱網中。 保護區編制有專責的管理人員, 包括負責箱網內江豚的飼養員及定期巡護保護區的巡護員, 並與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人員合作,對於江豚生理學、 行為學、聲學等方面進行研究。
保護區每五年會進行江豚普查,全面性分區捕捉江豚, 進行數量統計、超聲波、採血,以及身長、體重等一系列檢查, 並植入晶片來辨識個體。透過普查, 研究員可以了解保護區內江豚族群數量多寡、 年齡結構組成的動態與變化。最近一次普查是2015年年底, 族群成長為六十多頭,並有多頭母江豚懷孕,另外還有三對母子對, 平均每年增加四至五頭。但令人遺憾的是,這次普查後的一個月內, 有兩頭江豚被發現死亡,疑似於普查的過程中受到驚嚇及船隻撞擊。 因此未來可能改以抽樣式的調查來了解族群動態。
雖然現在長江江豚安穩地被保護在天鵝洲白鱀豚自然保護區裡, 但保護區內不斷陸化且被蟬食成為農地,河道面積縮小, 將壓縮到江豚的生存空間。而保護區外,長江,江豚的原棲地, 則面臨更多的威脅,包含過漁、非法漁業、汙染、水利建設、 航運等等。這些人類活動如果在未來無法獲得改善, 以江豚為代表生活長江中的生物,將一一消失在長江中。
如果人為環境無法改善,長江江豚、中華白海豚和台灣海峽的江豚,
|
回頭看看台灣也僅剩六十餘隻的中華白海豚, 牠們生活在台灣西海岸,也和人類活動範圍高度地重疊, 由於海洋無法像長江的環境可以移地保育, 中華白海豚面臨比長江江豚更加嚴峻的困境。 未來我們若無法採取有效的作為, 台灣的白海豚將比長江江豚更早踏上白鱀豚滅絕的後路。
另一件令人感到擔憂的是,台灣也有江豚, 和白海豚一樣生活在台灣海峽,相較起白海豚更不為人所熟悉, 我們對牠們了解甚少,但牠們和白海豚面臨相同的威脅, 包括離岸風機打樁時所產生的巨大噪音。 根據國外對於同屬於鼠海豚科的港灣鼠海豚之研究,科學家發現, 港灣鼠海豚的聽覺比白海豚更加敏感,能忍受的音量比白海豚更小, 江豚可能也是如此。因此, 如果未來台灣沒有訂出明確的海事工程噪音管制規範, 極有可能對生活在台灣海峽的中華白海豚和江豚造成嚴重的傷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