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中華鯨豚協會總共接獲八十起鯨豚擱淺事件的通報,共計有八十二隻鯨豚擱淺,確定的種類有十七種,包含江豚、瓶鼻海豚、花紋海豚、中華白海豚,也有較大型的喙鯨、領航鯨,以及大翅鯨等等。
一直以來,鯨豚擱淺的原因有許多說法,遲遲沒有定論。然而有時擱淺鯨豚身上會出現或大或小的傷痕,此時獸醫或處理的專員就會定睛細查,從這些微小的蛛絲馬跡推測鯨豚擱淺的可能原因。
讓我們以去年的擱淺鯨豚為例,來探討不同的傷痕期背後所代表的意義吧。
與船隻撞擊
在海上會與鯨豚發生撞擊的主要是船隻,撞擊所造成的傷痕主要有兩種,一是外表幾乎看不出來的內傷,二是遭螺旋槳打到的切割傷。
由於鯨豚的顏色多屬於偏灰黑的深色,如果遭受輕微撞擊,不像人類一樣會呈現深色的瘀青,體色反而會變得較淺,較不容易發現。但是,若是遭到強烈撞擊,軀幹則有可能產生凹陷,解剖時該區域會有內出血的現象,就如前文所提到的江豚。更嚴重的話,動物還有可能會發生骨折或內臟破裂等情形。
而若是鯨豚不幸地遭船隻的螺旋槳打到,更會在鯨豚身上形成平行且等距的切割傷痕。傷痕若淺,動物還有可能自行癒合只留下疤痕;傷痕若深,動物則即有可能因為嚴重內傷或因感染而死亡。
和漁撈活動的衝突
台東發現遭切除尾幹的瓶鼻海豚 |
台灣沿海的漁業活動頻繁,鯨豚經常會不慎纏繞在漁網上,尤其是吻部、頭部和胸鰭、背鰭和尾鰭等肢幹,稱為中網或誤捕。網線若緊緊地束在鯨豚身上,輕則形成明顯的線狀網痕,重則網線可能慢慢深陷入動物的血肉中,即使造成長久的開放性傷口,導致嚴重的感染,或因而影響活動能力,失去在野外生存的競爭力。
因中網而擱淺的鯨豚,解剖後有時也會在牠們的肺臟或氣管發現白色泡沫,那是嗆水的證據,可以推斷可能因無法掙脫而溺水死亡。
那為何有些中網擱淺的鯨豚會失去胸鰭或尾鰭呢?那是因為當網具纏繞鯨豚,一息尚存的鯨豚會立即被釋放,但如果被發現時已死亡,在為了保全漁具的情形下,漁民有可能直接割除纏繞的肢幹。因此,去年在馬祖失去胸鰭的江豚,與台東沒有尾幹的瓶鼻海豚,才會被推測是因為中網而擱淺。
自然傷疤
除了鯨豚意外在海上遭遇人類活動而產生的人為傷疤之外,其實在野性大海中討生存,鯨豚身上自然或多或少會有因獵食或競爭而產生的傷疤,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東海岸常見的花紋海豚。
花紋海豚剛出生時其實體色偏黑,隨著年紀漸長,身上會逐漸出現許多白色刮痕,年長的花紋海豚甚至全身都會趨向白色。這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為互蹭互咬是花紋海豚的一種社交方式,因而容易在彼此身上留下傷痕;第二個原因是因為體質關係,花紋海豚的皮膚在刮傷後,不會回復原有顏色,而是形成白色疤痕。
其他種類的鯨豚如瓶鼻海豚、柯氏喙鯨等,也常見同類互咬的傷痕。至於不同種類的鯨豚之間也會互留咬痕,例如花紋海豚身上曾經被觀察到較為細小的平行齒痕,推測可能是較小的海豚如弗氏海豚的咬痕。然而互咬的原因不明。
鯨豚身上也經常出現其他海洋生物的啃咬痕跡。嗜吃魷魚的鯨豚像是花紋海豚或小抹香鯨,嘴邊有時可以見到菊花花瓣似的小疤痕,那是被捕獲的魷魚奮力掙扎的痕跡。除了獵物,掠食的鯊魚也是會造成鯨豚傷痕的原因,大型鯊魚如大白鯊,會造成幾乎可能致命的大型傷痕。而海中有一種嘴型特殊的達摩鯊較無威脅,只經常在鯨豚軀幹上留下圓形的特殊傷痕,一眼即可辨識出來。
鯨豚無法言語,更別說擱淺上岸來的鯨豚了,牠們能夠述說自身和海中故事的方式,就是透過自己的身體,而身上的疤痕就是最顯而易見的了。藉由仔細辨別傷口、傷痕的大小、深度和形狀等特徵,獸醫和鯨豚學者得以分析牠們可能擱淺的原因,進而推敲出鯨豚所生存的海洋環境狀況。
以台灣極度瀕危的中華白海豚為例,國內鯨豚學者曾進行過傷疤研究(註1),發現可辨識的白海豚中,將近五成身上帶有傷疤,並隨著從青年成長到壯年而快速增加。其中擁有自然傷疤,主要是鯊魚咬痕的比率,和南非海水鹽度相仿海域的白海豚差不多;但出現人為傷疤,以魚網纏繞和船隻撞擊為主,比率卻較高。而且,身上有人為傷疤的白海豚大部分出現在苗栗、台中到北彰化一帶,也就是漁撈活動及船隻作業頻繁的海域。
白海豚身上的疤痕,告訴我們牠們生存在台灣海峽有多麼艱辛。
註1. 中華白海豚的傷痕研究,林明慶,2012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