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7日 星期一

漂盪海中的索命幽靈—廢棄漁網

撰文 / 林雅容

9月25日中午彰化王功海岸擱淺一雌性小虎鯨,遭魚網纏繞,
救援後後送四草救援池觀察照護,取名「小柚子」。
9月26日中午獸醫體檢後判斷小柚子狀況良好,預計隔日下午三點出海野放。
9月27日上午杜鵑颱風海上颱風警報發佈,小柚子野放延期。
9月 28日杜鵑颱風肆虐台灣。
9月29日上午小柚子流產。
9月29日晚間取出未娩出的胎盤。
9月30日清晨小柚子死亡。


小柚子因被漁網纏繞而擱淺。                                   獸醫協助小柚子娩出胎盤。
           (照片提供:成大海洋生物及鯨豚研究中心)



彰化王功擱淺的小虎鯨小柚子,是近來救援的擱淺鯨豚中,臨床狀況最好的動物。在獸醫師的檢查過後,小柚子無論是血液、心跳、游泳狀況、對人的反應等等,整體情況都很不錯,甚至當天野放都沒有問題。

然而,面臨強颱杜鵑的來勢洶洶,小柚子的野放行動被迫延期,在救援池度過風強雨驟的一日。經歷漁網纏繞、擱淺運送、颱風侵襲等驚擾與壓力之下,小柚子腹中的寶寶終於難以保全,以致流產。於是,我們也才知道,原來小柚子竟是一位懷孕中期的媽媽!小虎鯨寶寶尚未發育成熟,一出生即死亡。而小柚子媽媽雖然在獸醫的協助下娩出胎盤,卻也因為巨大的壓力與驚嚇,導致免疫力劇降,引發肺部感染與心臟衰竭而亡。

這兩個生命,原本應該是在大海裡自在悠游的母親與寶寶啊!導致這對母子無法返回海洋的元兇是誰?是颱風杜鵑嗎?

不,是纏繞小柚子尾幹的魚網;是海裡無聲遊盪的幽靈,人類四處丟棄的廢棄漁網。


 

廢棄魚網嚴重威脅海洋生命。(攝影:陳人平)
廢棄漁網造成海洋生態浩劫

根據考古學家的研究,早在七八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人類早已懂得製作漁網、漁鉤、漁槍等漁獵工具。早期的漁網以粗布、麻、絹絲或棉繩作為原料,雖然容易腐敗、斷裂,但已大大地增加了捕魚效率,而且,即使拋棄海中,也會自然分解,將養分回歸大地。然而,隨著科技進步,現代的漁網多以塑膠尼龍製成,堅韌、使用年限長,可是一旦斷裂、棄置,卻會永遠在海中漂盪,並持續進行「捕撈」工作,因而被稱為幽靈漁網,或鬼網,許多海洋生命皆因此葬送網中。

當漫步在海邊,你是否曾見過沒有塑膠垃圾的沙灘或礁岩?無論是在台灣或國外,幾乎所有的海岸都找得到垃圾的蹤跡,包括許多斷裂的漁網和繩索。我也曾在南非海岸的海豹群中,見到一隻披著網狀披風的海豹,坐在礁岩上哀號。牠脖子上掛著的不是一張海草網,而是一張漁網,身旁的南非友人也是一陣驚呼。即使是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海洋保護區、海洋保育發達的南非,也難以免除這樣悲悽的景象。更別說網路上隨處可見被鬼網網住而受傷死亡的魚蟹、鯨豚、海龜、海鳥,牠們最終都因受傷,或動彈不得飢餓而亡。兩年前,桃園一名甫畢業的高中生,在永安漁港戲水時,亦遭海中的廢棄漁網纏身溺斃。可想而知海中鬼網對於任何生命的威脅有多大。

塑膠尼龍網具已誕生數十年,全球使用廣泛;加上漁船圍網、拖網、刺網等網具面積龐大,廢棄漁網的大小也因此經常長達數十公尺、甚至數百公尺,在沒有有效回收的機制下,許多海底已層層疊疊覆滿經年累月被拋棄的漁網,尤其在容易鉤住網目的礁岩地形,例如墾丁及澎湖。困住小柚子的、被沖刷上岸的漁網和繩具,都只是海洋中鬼網數量的冰山一角,真實數量難以計量。而且,面對大面積的廢棄漁網覆蓋,目前也沒有快速有效的清除方法,只能靠潛水員徒手將漁網切割拉起。清除的速度遠遠落後丟棄的速度,難道,我們只能看著海洋生態不斷瓦解下去嗎?

清理、回收,與創新

目前,台灣在對付鬼網的因應之道只有清除與回收。環保署於今年六月表示,明年將辦理「海底垃圾清除計畫」,預計和地方政府、潛水及環保團體合作,清理水中漁網、繩索和塑膠袋。而距離上次於1989年辦理類似的「海豹計畫」,已經二十餘年。雖然許多民間團體亦經常邀請潛水志工協助清理鬼網,但清除工作即使投注大量的人力與時間,依舊緩不濟急。那麼,回收呢?

五十年前,台灣的紡織基礎工業非常發達,曾締造「紡織王國」的美名,即使今日風光不再,台灣紡織品的全球市佔率仍高達70%,品質也備受稱讚。去年世界盃裡就有十個足球隊的運動衣,是台灣以回收寶特瓶再製之環保球衣。其實,漁網的纖維材質亦有相同潛力,民間已經有許多團體及廠商投入回收漁網再利用的研發工作,迄今可以製成含括地毯、球鞋、背包、泳衣,甚至鏡框等產品。然而,雖然發展潛力大,在缺乏有效的回收機制和積極的推廣下,漁民的回收意願並不高。環保團體曾呼籲政府成立便捷的回收站,或類似瓶罐優惠的獎勵措施,但公部門面對包含廢棄漁具等海洋垃圾,一直未有積極的作為,對漁民來說,隨意丟棄仍是成本最低的處理方式。

 

  曾幾何時,我們失去了潔淨的沙灘?(攝影:陳人平)

除了末端的回收與再利用,或許,也可以從前端思考,可否生產出當廢棄於海中,可以快速分解,對海洋無害、甚至有益的漁網?

1992年,德國的化學教授麥克•布朗嘉提出了「從搖籃到搖籃」(Cradle to Cradle,簡稱C2C)的概念。他指出,現在的工業化是一種「從搖籃到墳墓」的過程,即加工、製造、使用、丟棄、污染,產品使用過後沒有價值了,就成為垃圾;不過,自然界裡的生態循環卻是「從搖籃到搖籃」,所有生物的廢棄物都可以是另一種生物的養分,因此,自然裡是沒有垃圾的。如果現代的工業生產可以模仿生態循環,讓一產品的使用壽命結束後,可以成為另一種產品的原料,或回歸自然的養分,自然不會有垃圾的產生。例如:過去的絹絲漁網就是這樣的產品,強度夠,棄於海中也能自然分解,只是拿蠶絲來做漁網,未免太過於昂貴了。不過,只要有心投入,相信以台灣紡織工業的能力與創意,有朝一日定能克服。


任意丟棄的鬼網所造成的生態浩劫,至今幾乎仍然無解,但鬼網從不歇息,所葬送的海洋生命,迄今難以估計。「看見一隻蟑螂,表示房子裡就有一百隻。」小柚子的主治醫師瑋誠開玩笑說,「海裡的廢棄魚網也是一樣的。」沈在海底的魚網和扼殺的生物,有多少是我們看不見的呢?我心裡一陣寒顫,光是岸邊的網具繩索就令我心驚。清除和回收是一定需要的,除了淨灘和潛水清除工作之外,漁民的宣導教育也是刻不容緩,保育海洋就等於保住飯碗!也呼籲政府相關單位建立回收站等積極的回收機制,統一處理廢棄漁具。最後,雖然創新需要時間與契機,但期盼能有更永續的漁具漁法的出現,同時保障漁民生計和海洋生存。

如果有機會到海邊走走,隨手帶些斷裂的漁網、繩索或塑膠垃圾吧!除了丟棄到垃圾桶,發揮創意,有許多還能作為創意材料妝點居家。為海洋減少些垃圾,讓家裡多點海洋風情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