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思妤
今天是黑潮文教基金會和黑潮書店第一次見面的日子,也是鯨豚協會踏向淨灘的第一步。三個單位在這裡聚集關心我們的海,即便只是非常簡單的體驗ICC淨灘的流程,可以了解這些收回來的垃圾和數據能幫助政策的制訂以守護海岸,就是一件有意義的事。
從前對淨灘不積極,覺得這是個治標不治本的行動,不論這個月撿得再勤勞下個月還是有滿滿的垃圾。就是呂允中講的如果淨灘是一個工作,我們都不擔心失業,而且還處處是驚奇⋯
但如果知道垃圾的大宗和來源,就可以用這些實際收集到的數據要求政府或相關單位作更積極的管理或宣導。像最喜歡出來當例子的六環瓶罐塑膠套,是為了固定六瓶一組的瓶罐的產物,實用性卻遠不及對環境的殺傷力。也因爲淨灘海廢和海洋生物調查,發現確實會導致海龜海豚受困或甚至無法進食,而成功被禁用。有點傷心的是,每每被拿來舉例的都是這個產品,畢竟不只它造成生態的傷害。
今天大概三十個人在外澳輕鬆的花了三十分鐘撿了不屬於自然的人造製品,超過三十公斤,包括各種塑膠包材和容器、漁網等等等等。其中個數最多的大概就是瓶蓋了。一直讓我想到 Chris Jordon 的中途島紀錄片,那張傳遍大街小巷的照片,大大小小的塑膠製品包覆在一隻信天翁的屍體裡面
MIDWAY traile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Z4GbnuCzlI
http://163.26.52.242/~beach/modules/tad_player/play.php?psn=176
海廢議題要找到解決的辦法必須從根源開始改變,也就是每一個人。也許環保與便利是互相背離的,就單看每個人願意為未來的生活留下多少蓊鬱森林或是蔚藍海岸。我們每一次的消費都在決定我們以後身處的環境的模樣。我不過很單純的希望我老了還能夠愜意而且享受地在年輕時候熟悉的海邊散步。
希望各協會基金會辛苦統計的數據不僅能讓政府正視垃圾無法妥善處理的問題,更要能讓島民認知到唯有從每個人的垃圾減量開始才能留住臺灣美麗的原貌。
http://www.ngtaiwan.com/4738
從前對淨灘不積極,覺得這是個治標不治本的行動,不論這個月撿得再勤勞下個月還是有滿滿的垃圾。就是呂允中講的如果淨灘是一個工作,我們都不擔心失業,而且還處處是驚奇⋯
但如果知道垃圾的大宗和來源,就可以用這些實際收集到的數據要求政府或相關單位作更積極的管理或宣導。像最喜歡出來當例子的六環瓶罐塑膠套,是為了固定六瓶一組的瓶罐的產物,實用性卻遠不及對環境的殺傷力。也因爲淨灘海廢和海洋生物調查,發現確實會導致海龜海豚受困或甚至無法進食,而成功被禁用。有點傷心的是,每每被拿來舉例的都是這個產品,畢竟不只它造成生態的傷害。
今天大概三十個人在外澳輕鬆的花了三十分鐘撿了不屬於自然的人造製品,超過三十公斤,包括各種塑膠包材和容器、漁網等等等等。其中個數最多的大概就是瓶蓋了。一直讓我想到 Chris Jordon 的中途島紀錄片,那張傳遍大街小巷的照片,大大小小的塑膠製品包覆在一隻信天翁的屍體裡面
MIDWAY traile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Z4GbnuCzlI
http://163.26.52.242/~beach/modules/tad_player/play.php?psn=176
確實不得不承認塑膠實在是一種非常好用的材料,但是當已經泛濫成各種一次性的商品的時候,他就不再可愛了。甚至也造成我們在生活中用過即丟的揮霍態度。在無法妥善處理的情況下,這些大量產出的垃圾們被堆積在沿海人煙稀少的掩埋場,被海浪或颱風帶進海裡,隨著海流飄送到各地。受難的不只有分不清可食不可食的無辜生物們,還有塑膠微粒吸附有害物質的問題,透過食物鏈帶到最頂端的消費者,製造垃圾的我們。
海廢議題要找到解決的辦法必須從根源開始改變,也就是每一個人。也許環保與便利是互相背離的,就單看每個人願意為未來的生活留下多少蓊鬱森林或是蔚藍海岸。我們每一次的消費都在決定我們以後身處的環境的模樣。我不過很單純的希望我老了還能夠愜意而且享受地在年輕時候熟悉的海邊散步。
希望各協會基金會辛苦統計的數據不僅能讓政府正視垃圾無法妥善處理的問題,更要能讓島民認知到唯有從每個人的垃圾減量開始才能留住臺灣美麗的原貌。
http://www.ngtaiwan.com/473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