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4日 星期三

鯨豚擱淺事件簿 (6):「小虎鯨連續擱淺事件」及「阿河事件看台灣的獸醫師人力」

2014年這一年確實是非常不一樣的一年,如果要以協會獸醫的身分來回顧這一年的話,我想有兩件事情不得不提:第一件事情就是20144月中,小虎鯨連續三天在桃園集體擱淺(前後共九隻個體);而第二件事情就是河馬「阿河」摔車的事。

首先先從小虎鯨集體擱淺的事件談起吧!
紀錄上來看,從1996年到2013年年底為止,小虎鯨的鯨擱淺事件共有31起,平均每年有1.72起,但是擱淺的個體總數卻高達136隻。
也就是說,在每起小虎鯨擱淺事件中,大概平均會出現四隻以上的動物!

而進一步將這31起的小虎鯨擱淺事件依據發生季節、地區和縣市進行分析,
可以發現春季是小虎鯨擱淺的主要季節,
而南台灣縣市(台南、高雄和屏東等三個縣市)則是最常發生的地點。
其中,我們發現小虎鯨活體擱淺的比例竟佔了58%,且在活體擱淺中有72%是集體擱淺(註:鯨豚的集體擱淺代表一次擱淺事件,同時有兩隻以上的動物擱淺)。
所以當我們聽到時「小虎鯨擱淺」時,就有心理準備可能是集體、活體的擱淺。

為什麼說2014年是蠻特別的一年?因為今年發生的三起小虎鯨擱淺事件,全部都發生在北台灣的桃園地區,並且是連續三天,一天一起的擱淺事件!
記得第一天,也就是415日晚上約六點,我們接到電話,說有五隻小虎鯨在桃園擱淺,其中一隻已經死亡,剩下四隻等待救援。
於是我們立即趕往現場進行檢驗和評估,並且成功地用船隻將四隻小虎鯨載至外海野放。

特別想和各位讀者分享的是,其實救援鯨豚的現場處理,常需要因應擱淺物種、地點、天候等因素做綜合考量。
以小虎鯨來說,因為牠們有個生態特性,
群體通常會跟著群體中的「領頭者」行動,
而若這隻領頭者恰好不幸生病,就很有可能領者群體中的部分個體游向岸邊,
因此我們才會看到小虎鯨的擱淺,有這麼多比例是「集體擱淺」。
在一般狀況下,最好的上策是可以安排船隻,將擱淺動物運送到適當的地點進行野放(但是還是會有例外,像是風浪過大無法出海,或是動物的健康狀況太差等等)。
記得那時候真的很感謝海巡的幫忙,加上風浪的配合,讓我們可以順利把牠們運出海野放(雖然我還是吐得唏哩嘩啦= =)。

當時會考量這麼做的原因,是因為我們發現那隻死亡的小虎鯨是一隻年幼的個體,可能因為體力不支而擱淺。
推測她的媽媽可能是群體中某種程度的領導者,因為護子心切、一起上岸,
所以也造成群體中的有些小虎鯨也一起上岸了。
根據初步的檢查,牠們四隻一切健康、驗血結果也OK,所以就決定運到外海野放,同時我們也在每一隻小虎鯨的尾幹處綁上標記,
這樣做的目的是,若是下次不幸碰到有標記過的個體再次擱淺,
那就代表牠並不能立即野放,
而是真的需要後送,做更進一步的處理。

隔天,416日一大早,大約凌晨四點,我們再度接到電話,同一個地區竟又發現三隻小虎鯨擱淺。
當下第一個反應是,莫非是昨晚野放的那四隻?
到了現場發現原來不是,是又有三隻不同的小虎鯨個體擱淺。
不幸的是,其中有一隻個體已死亡了,剩下兩隻個體則在經過評估之後,也循同樣的模式野放回大海。
就這樣經過了一天,417日凌晨,我們又接到了電話,
又是一隻不同的小虎鯨個體擱淺,但這次我們到達現場時,牠已經死亡了。

總結這一連串的小虎鯨擱淺事件,一共有九隻小虎鯨擱淺,其中有六隻個體野放成功、三隻個體死亡,而這三隻個體我們也都進行了詳盡的病理解剖。

首先,我們在第一隻幼年的小虎鯨身上發現到鯨蝨,這是一件滿奇怪的事情,因為鯨蝨通常會出現在泳速較慢的鬚鯨動物上,
在泳速較快的齒鯨動物身上,則比較少發現到鯨蝨附著。(1)
所以當我們看到這個現象時,
不禁懷疑這隻幼年小虎鯨是否身體健康狀況已經有一段時間不好了,導致牠的泳速下降,得以讓鯨蝨附著!
 
此外,我們也發現到在牠的左側肋骨處,有骨折癒合的跡象
  
在幼年小虎鯨身上居然有骨折的痕跡,這真的是沒想到阿!
一般來說,在海洋之中可能會造成骨折的原因,除了動物自己去撞礁石、被其他動物撞之外,剩下就是被船撞了!
而在第二隻鯨豚身上還發現更誇張的病灶,在外觀上就可以看出牠的尾幹部形狀異常,有一塊大凹陷
  
而把凹陷周圍軟組織切開之後,裡面居然是一個化膿的囊腔,從囊腔中還可以挖出幾個椎間盤出來
  
原本應該要存在的脊椎骨頭都不見了!
而這樣的一種傷痕,我們也推斷很有可能和人為傷害、船隻螺旋槳撞擊、幼年時的漁網纏繞(這個比較不像)有關。
最後一隻比較老年的個體,則可以在身體多處發現肋骨骨折後癒合的病灶。

從這三隻鯨豚的病理解剖,雖然無法百分之百確定牠們擱淺和致死的原因,
但是我們的確看到了人為影響對他們的傷害。
不過最讓我好奇的,還是為什麼過去這麼多年來都是在南台灣擱淺為主的小虎鯨,今年會在桃園這一帶連續發生擱淺事件?
到底這一邊的海域有發生甚麼事情?軍事演習?漁船?或是其他還沒有想到的原因?




而另一件事情就是年底發生河馬「阿河」從貨車摔落的事件
(如果用河馬和海豚是遠親這樣來連結不知道會不會太過牽強?)
大家如果有上過協會辦理的志工訓或相關演講,
應該就會看過我們曾經撥放過一段影片,是關於古早時候人類怎麼運送鯨豚的。
那些血淋淋的畫面、慘不忍睹的處理方式,
真的看起來非常之無理、可笑,直到我看到阿河這件事情為止…類似的狀況還是發生在台灣的動物身上。
現在對運送擱淺的鯨豚,大家-不管是民眾、協會、海巡、縣市政府的人-都有一致的想法,
希望可以讓動物安然的送入救援池,或是安然的送到船上野放,
所以大家付出的資源也比較多;但是回過頭來看,我們又對阿河做了什麼?

阿河這件事情所帶來的啟發是非常多層面的,
首先這件事情讓我深深的感覺到野生動物非常缺乏獸醫師的幫助(當然這件事牽扯的層面很廣,但我想先單就獸醫師這點來講)。
以人力供需的觀點來看,並不是沒有人力可以做野生動物獸醫師這個工作,
而是目前很多行業都普遍認為他們不需要獸醫師。因為當動物都沒事的時候,
他們會覺得請一個獸醫師根本就是浪費錢。這個狀況完全就是一個惡性循環,
一個獸醫師的養成除了五年的專業教育、每年寒暑假的實習之外,還需要很多工作上的磨練才有辦法成為一個能獨當一面的獸醫師;
換句話說,要有一個舞台和環境,才有辦法培養出一個專職的獸醫師。
而對我自己來說,這樣的舞台根本就幾乎找不到。
當台北市立動物園那幾位獸醫師需要照顧園區內幾千隻動物時,
卻還要被講說不願意幫忙救助阿河,在我來看是非常沒有道理的一件事,
特別是台北市立動物園已經表示原意接收阿河的狀況下。
台北市立動物園的野生動物救傷中心,每年都救助非常多的野生動物,
我相信他們是很有意願去幫助阿河的。反過來看,天馬牧場本身沒有專職獸醫師,
在運送過程中也沒有專業人員與獸醫師的陪同。
因此,天馬可能無法在事前依據動物的狀況,規劃良好的運送流程和選擇適合的運送設備;
如果動物在運送過程有突發狀況需要診療,也沒有一個專職獸醫師進行決策和協助。
更廣義來看,如果一個領域,沒有辦法營造出一個長期有獸醫師存在的狀況,
那是不可能有獸醫師可以成為那個領域的專家,並且捍衛動物的福利。
其實說到最後,動物福利是需要人類去爭取的,
因為動物不是人,只要大家一不注意,就會有人不用同理心去對待他們。

而阿河的事件是否就代表要廢除動物園?我個人的答案是否定的。
特別是現在已經不會再從野外抓野生動物的狀況下(至少台灣是這樣),我們更沒有理由要立刻廢除動物園。
理由非常簡單,
第一、動物園的動物都是已經習慣園區內的生活,無法再適應野外生活,
特別是那些第二代的動物,更不用指望牠們可以變成野生動物(wildlife),因為牠們現在已經變成動物園動物(zoo animal);

其次,在無法野放的狀況下,動物園動物給予我們一個已經存在的機會去了解這些動物。
所謂的了解並不只是遊客去看、或是保育宣導,
其中也包含著可以藉由動物園動物進一步了解這些物種的生理數值、習性等等,
可以當作未來救治野生動物、野生動物獸醫師養成和進行保育策略制定等等的一個切入點,
而動物園未來一定會被其他方式取代(當動物園的動物無法繼續繁衍下去時,或許可以有數位虛擬化的實境動物園出現),
但不是現在。回到鯨豚來講,許多醫療的經驗也都是建立在圈養海豚身上,
而且這些圈養海豚也都已經在海洋公園養了非常久的時間,
在無法野放的狀況下,談廢除動物園或是海洋公園,都是假議題。

在鯨豚救援的歷史上,我們大家從過去那些可怕的黑歷史中走過來,
一直在努力進步,希望可以替擱淺鯨豚爭取最大的福利;
同時也希望可以替台灣的野生動物和保育類動物爭取最大的福利,
而這些事情都不是一個協會或一個組織就可以做到的,一定要有大眾的意志才有辦法成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