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19日 星期四

沒有妥善處理的塑膠垃圾,可能會殺死一隻鯨豚

海洋生物誤食塑膠物的案例時有所聞,相信大家應該有關注到國家地理雜誌所刊載的一篇「一個DVD盒如何殺死一隻鯨魚」的文章。其實,依據2014年發表於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上的文獻顯示,約有56%的鯨豚會吃到海洋中的塑膠垃圾(其他海洋生物則約為31%),而且其中以瓶鼻海豚和大型鯨類的消化道中最容易發現垃圾異物。再看看NOAA的統計,在2002年到2013年間,約有35隻瓶鼻海豚的死亡原因和塑膠異物有直接的關係。這些數據告訴我們,鯨豚算是相當容易吃到塑膠異物的海洋生物,而且吃到塑膠異物後很有可能導致死亡。
   圖、誤食塑膠異物的海龜
圖、誤食塑膠異物的海龜

或許有人會想,吃到塑膠垃圾和鯨豚的死亡有什麼直接關係?假如我們以人類的角度來看,吃到釘子或硬一點的東西,不是更容易造成死亡嗎?但是因為釘子、金屬類的垃圾進入到大海之後,因為比重的關係往往會往下沉。反觀塑膠物,我們現今會這麼普遍的使用,他的「輕」就是其中一個便利性,塑膠物往往不會像重物一樣沉到海底,反而會在大海中不斷漂阿漂地,也因此騙到在海中生活的鯨豚,使牠們誤以為是食物而吞進肚中。
  圖、從擱淺的瓶鼻海豚胃中發現的大量塑膠異物
圖、從擱淺的瓶鼻海豚胃中發現的大量塑膠異物
 塑膠物進入到鯨豚的消化道之後,雖然直接造成消化道穿孔的機率並不高,但是塑膠物是耐酸鹼的,因此能在食物能被消化的消化道中「長存不息」!這麼一來,會造成一種很令人難過的結果,就是有可能讓鯨豚在覺得吃飽的感覺之下,減少攝食,卻造成長期營養不良而死亡。營養不良的狀態也可能影響到動物的免疫力,因此讓牠常常疾病纏身,或是讓牠的活力、體力都變差,甚至因此無法逃過掠食者的追擊。還有更極端的案例,就是異物塞在腸管裡,導致消化道的阻塞,連基本的進食消化都無法進行。這些,我們都在鯨豚擱淺的案例中親眼目睹、感到痛心。
 除了塑膠物直接對生物造成的影響,目前也有許多研究顯示,這些塑膠會慢慢地分解、釋放出大量肉眼都看不到的塑膠微粒,並且還有許多微粒是直接來自於人類日常使用的化妝品或防曬產品等。大量懸浮、沉積在海洋中的微粒有個功能,就是吸附海中的有毒物質。而海洋中的生物是無法避開如此微小的塑膠微粒的,當動物將微粒食入到體內,其體內便累積了毒素,進一步經過食物鏈的「幫忙」,毒素也累積到食物鍊能串起的各種生物,也產生了毒塑的放大效應。我們絕對不能忘記,人類便是這食物鏈的一員,因為我們也會吃海鮮,因此當這些汙染物進入食物鏈的狀況變嚴重時,你我也都是受害者之一。這些塑膠微粒本身就對生物有傷害,可能造成內分泌失調、腦部發育受損、身體發育不良和增加癌症發生的機率。在越來越重視食安品質的今日,我們又怎能忽視海洋塑膠垃圾對我們健康造成的傷害?

圖、塑膠物分解成塑膠微粒後,進入到食物鏈系統中,最終被人食入
圖、塑膠物分解成塑膠微粒後,進入到食物鏈系統中,最終被人食入
  
 塑膠物對海洋環境的傷害可見一斑,但海洋汙染卻早已不是一日兩日的問題。海洋中不斷增加的塑膠微粒,更會改變汙染物進入食物鏈的動力學,使汙染物更容易進入並累積在食物鏈中。舉例來說,若把「海洋環境」和「食物鏈」分別看作一段旅程的兩個端點(可以想成起點和終點),來解釋「行李」(汙染物)在這段旅程中的運輸量。如果我們選擇用走路的方式移動,那麼每個人能帶的行李(汙染物)就相對的少;但此時如果使用大量出現的遊覽車(塑膠微粒)來移動,就造成從「海洋環境」運送到「食物鏈」的行李量(汙染物量)變得非常地多了。因此,你可以得到一個結論:當海洋中的塑膠微粒越多,整個食物鏈受汙染的程度也就越高。
 塑膠垃圾對於整個生態的傷害力真的難以評估地大,相信你也早已聽過無數次它對生態環境的威脅。可惜的是,我們卻經常臣服於日常生活難以改變的「習慣」,無法調適、改變自己的一點小作為讓生活變得更有品質。我們必須體認到,這些威脅最終影響的不只是那些所謂的保育動物,我們自己更無法躲避。若無法切身去改變,我們也得面臨如同鯨豚病痛纏身的結果。我們再再從許多擱淺案例親眼看到塑膠物對動物的傷害,希望大家可以從看到文章的這一刻起,想想自己能作跨出哪一小步,例如確實做好垃圾分類、回收、減少塑膠物的使用(如果已使用了,那麼請好好再利用)、不要亂丟垃圾等等,都是很簡單卻很重要的一步。這麼做,不只為了海洋生物的生命和健康,也是為了人類自己的健康。
 備註:現今已有許多日常用品以非塑膠的材料設計,例如竹製牙刷、環保衛生棉(用布料取代一次使用的塑膠棉片)、環保吸管(用不鏽鋼取代塑膠)等等,你也可以嘗試使用,落實減塑(非推銷文)。或者,可以思考如何將「廢棄物」再利用(特別強調是「廢棄物」,而不是買新的去製造更多垃圾哦)、或作升級設計(upcycle design),網路上都有相當多的作品可以給你靈感,這也是許多設計師的新流派哦。

  參考資料:
 1.         Baulch, S. and C. Perry (2014). "Evaluating the impacts of marine debris on cetaceans."Mar Pollut Bull 80(1-2): 210-221.
2.         Jacobsen, J. K., et al. (2010). "Fatal ingestion of floating net debris by two sperm whales (Physeter macrocephalus)." Mar Pollut Bull 60(5): 765-767.
3.         Zarfl, C. and M. Matthies (2010). "Are marine plastic particles transport vectors for organic pollutants to the Arctic?" Mar Pollut Bull 60(10): 1810-1814.
4.         Ivar do Sul, J. A. and M. F. Costa (2014). "The present and future of microplastic pollution in the marine environment." Environ Pollut 185: 352-364.
5.         Fossi, M. C., et al. (2012). "Are baleen whales exposed to the threat of microplastics? A case study of the Mediterranean fin whale (Balaenoptera physalus)." Mar Pollut Bull 64(11): 2374-2379.
6.         Cole, M., et al. (2011). "Microplastics as contaminants in the marine environment: a review." Mar Pollut Bull 62(12): 2588-2597.
7.         Andrady, A. L. (2011). "Microplastics in the marine environment." Mar Pollut Bull 62(8): 1596-1605.
8.         食物鏈新成員:無所不在的塑膠微粒 (http://e-info.org.tw/node/100558)
9.         海洋「微塑膠」損害生殖力 人類、鳥類也受害 (http://e-info.org.tw/node/88367)
10.     一個DVD盒如何殺死一隻鯨魚 (http://www.ngtaiwan.com/1089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